作者:Howie Su(产业分析师)
科技业变得太大时通常不是什麽好事…
拜登总统反垄断政策的设计者Tim Wu在今年 1 月份离开白宫,当时正是矽谷的人工智慧热潮飙升至新高度。但当前随着对 ChatGPT 等人工智慧工具管理的呼声越来越高时,这位前拜登技术顾问正试图确保立法者的法规不会偏离正轨,由於技术的变化模测,最强大的平台业者更倾向於让自己变得更强大,以及积极拓展在社会影响力,从Google、Meta、微软,何者不是?而这些科技巨头正在扼杀创新,透过各种「杀手式并购」来削减新创数量,拉高技术竞争门槛同时也抢夺各种人工智慧人才,规模经济虽然有助於服务效率的提高,但对整体社会而言却会降低创新能力,特别将技术仅用於特定供创新时,其他领域的技术能量就会下降,而这也是Tim担忧的,因此,这位监管老将提出「五要四不要」策略。
不要做1:建立人工智慧授权系统
原因很简单,这些授权方通常是大型科技业,变相强迫小型业者配合,直接垫高各种进入门槛。他反对 OpenAI 和微软等重量级企业提出的「为 ChatGPT 等大型人工智慧模型的服务商制定许可要求」的提议,原因在於在他们经营的范畴中,技术授权制度是竞争的终点,他敦促联邦政府对这种不公平竞争采取更积极的作为。
要做1:要求人工智慧主动识别自己
如果你正在使用一个 AI 模型,你应该对它了若指掌,并且应该要求其他使用者做到这一点,以便这些工具能够先发制人地识别自己。对於像 ChatGPT 这样的聊天机器人来说,如果你问他们是否是人工智慧,仅仅回答「是」是不够的,联邦贸易委员会等监管机构需要进一步制定不同类型的人工智慧产品遵守规范,例如除提高演算法透明度外,它也应该在消费者保护方面发挥积极作用,例如,打击人工智慧对亚马逊产品产生的误导性评论,诱使消费者购买更多产品的问题。
不要做2:建立建一个以 AI 为中心的联邦机构
虽然民主党参议员 Michael F. Bennet等立法者提议成立一个新的联邦机构来监督数位平台,例如在人工智慧各方面的使用,但Tim认为这种方法可能「有利於现有科技业者」并「进一步扼杀创新」,他不赞成一种会让未来企业市场进入带来沉重的法规成本并且会在某种程度上规范更抽象的危害的方法,这样只会产生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效果。
要做2:随时依照技术发展调整法规
虽然就可能需要哪些新规则来应对人工智慧的危害和风险进行了大量讨论,但吴说联邦政府并不是从头开始,执法单位虽然可以依靠现有的规则来防止欺骗和误导的做法来解决潜在的滥用行为,但他认为政府需要多做一些事情,比如加强诈欺法的修订与规范范围,特别是在人工智慧咎责的议题上。
不要做3:原则性揭露人工智慧产品
许多科技业者用一大串让使用者看不懂的文字说明其人工智慧产品服务,且多半只是原则性而非细部说明,虽然表面上说是为避免竞争对手了解其状况,但连使用者都无法理解时,这种状况就无法容忍了。
要做3:建立一部针对电脑的刑法
联邦法律是为处理人类违法行为而制定的,案件通常取决於当事人的「意图」与「恶意」或,而这些概念较难应用到人工智慧上—即便有专家声认为它有「知觉」,因此针对人工智慧本身制定相关咎责法规有所必要。
不要做4:过度提供科技业者补助
这影响相当显而易见,大型科技业本身资源就多,当这些企业从政府手上获取更多补助或研究资源时,只会让垄断问题更加严重而已。
要做4:确保内容创作者获得报酬
公司需要大量数据来训练他们的 AI 模型,有时还依赖於大量受版权保护的创作,政府机构与产业领袖需确保内容创作者的工作得到合理报酬的重要性,特别是音乐与图像创作领域更是如此,但目前要如何做到这一点仍存在争议。
要做5:鼓励开源、公共资助的人工智慧
政府应该加大力度建立开源人工智慧模型,让更多人得以参与,这可能有助於解决对产业竞争过度集中的担忧,并刺激更广泛的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