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过去几年,我一直有跟文善讨论区块链,为当时连书名都还没有的《逆向童谣》作资料蒐集。坦白说,当时我不确定她是否真的会针对这个题材写出推理故事,但反正我就乐於科普,一谈再谈无妨,更何况她是岛田庄司推理小说奖首奖得主。没想到,这个以会计、审计为本业的作家,比其他作家都更早交出「区块链推理小说」,里面包含的科技元素更是非常深入。
深入,却浅出。一般人觉得区块链难懂,通常都归咎於它很「技术」。但我反而认为,是因为它很杂,很跨学科。文善以独有的财务视角去理解区块链,还透过主角石小儒的口,以白话解释了多个相关概念,单是读这一部分,就很有趣了。
图片来源:皇冠文化有限公司
我只是非常业余的推理小说迷,但觉得它的基本条件是结局要让人想「割凳」,尤其是本格派推理小说。甚麽叫「割凳」?话说七八十年代的香港电影很多时会优先在午夜场上映测试反应,但夜猫子观众往往是「性情中人」,遇上不如人意的结局轻则破口大骂,重则以发泄於名贵皮椅子,割凳离场。
我说推理小说要让人想割凳,当然不是要求剧情沉闷,而是要揭开谜底时让人「愤怒」,怪自己被可恶的掩眼法欺骗,怪作者这都写得出来,但诡计听起来又确实可行。以这个标准来说,《逆向童谣》满足了我的期望,它的诡计不但可行,甚至可以用写实来形容,偏偏我却没想到。幸好在家看书的我,压抑了自己的割凳冲动。
除了科普与诡计,另一点我读这本书时意识不到的是书的洞见。AI忽然间成为全球焦点,AI主导,区块链「没落」,两者之间的博弈,很多人到现在还没搞清楚状况,《逆向童谣》居然一年多前就预视到,真不得不佩服文善的宏观与远见。
说到这里,本来我是想要提供几条买书链接的。不过想了一下,如果你已经习惯买电子书或者网上买书,也不需要我提供链接,还不如把字数省下来,鼓励有兴趣读《逆向童谣》的大家走动一下到实体书店,尤其是独立小书店购买好了,支持创作之余也支持弱势通路。
p.s. 下文写於去年5月,收录於由皇冠文化出版,文善的《逆向童谣》
不到最後不知终局
(本文涉及关键剧情设定,建议读完全书後再行阅读。)
文善来信,客气地说我「看着本书出生」,应该写序,我与有荣焉。没料到苦思良久,想不到如何不剧透地写出一份推理小说的序。
直至前几天遇上区块链的金融风暴。话说「算法稳定币」UST被追击至跟美元脱鈎,七十二小时光景,被推得最低见0.2美元,其背後支撑的LUNA,更於一周内从86美元掉到执笔之时低於 1 美元。资产大量蒸发的我想,嗯,就从这里谈起吧。
UST及LUNA的机制设计一直充满争议,有人对它趋之若鹜,也有人直指它为庞氏骗局。其创办人Do Kwon非常自信,到处撩起火头的性格,为项目火上加油;他一直大肆宣扬UST的愿景,此刻落难,看淡者大快人心,部分仇家更落井下石。
《逆向童谣》中,石小儒提到「Fake it until you make it」,正是Do Kwon的写照。这句话在华人社会经常作贬义用,形容某些人吹牛,作出承诺的背後缺乏实际支撑,只是左右逢源,希望骗着骗着,能把谎言变成事实。
有趣的是,在西方文化语境,尤其是北美,这句话是褒义,带着正能量,大意指「用念力告诉自己做得到,就真的能成事了」。如维基百科解释:by imitating confidence, competence, and an optimistic mindset, a person can realize those qualities in their real life and achieve the results they seek.
个人fake it比较单纯,正如维基说,是为自己打气。我很佩服文善,总是一堆题材在排队,每年都挑战「新的领域 × 推理」题目,创作能量澎拜之余,作息却又无比自律,完成一部又一部佳作,不断给读者新鲜感。至於我,别说是一部小说,只是短短一篇序言,已经要抱着fake it的心态去开始,不写到至少一半,都没有把握能make it。
众人之事就不一样,fake it需要的是给群众信心。有人认为这不成理由,坚决认为总之「fake」就是诈骗、就是不对。这是崇高的道德操守,但忽略了有些时候真假并非那麽客观的简单二分。比如:面对疫情,政府固然应该对各种资讯与数据开诚布公,这是客观的真伪,但如果公开讯息之余,总统对民众说「国家一定能度过难关」,明明没法肯定他是不是在撒谎,就变成了结果导向:如果大家抱着信念度过了难关,那就是实话;相反,他就成了骗子。
在区块链的领域,Bitcoin发明者Satoshi Nakamoto谈到Bitcoin会否流通起来,也说过类似的逻辑,“If enough people think the same way, that becomes a self fulfilling prophecy.” 货币的核心,正是需要群众相信它。撇开立心不良,打从开始就计画圈一笔钱跑路的项目不谈,正规的密码货币,要make it,先fake it几乎是个必经的过程。